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 第141章 三更合一(霸王票加更)

第141章 三更合一(霸王票加更)(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时候, 蛮夷朝廷的好处就出来了。

要是在前明或者弱宋,文官们不管有理没理都会争执一番,什么跪地嚎哭撞柱子摔帽子都会来一套。

但满人皇帝是真的会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把汉臣们全部杀光。

所以他们只是唯唯诺诺胀红了脸, 一句话都不敢说。

胤礽看到这一幕, 心中不知道是庆幸还是烦躁。

胤礽闭上眼, 忍无可忍地站出来道:“没有人说几句吗?你们的骨气呢?”

大臣和康熙都惊愕地看着胤礽。

胤禔手扶了一下腰封,走到胤礽面前。虽然不知道弟弟要说什么,他先支持一个。

胤礽扫视朝堂中的大臣:“直亲王还未说为什么骂你们, 你们什么都不问,真假都不知,就先怂了吗?”

“虽然和罗斯国商谈的事,孤与大哥与你们意见相悖。但朝堂上各有各的主见,你们有合理的意见就提出来。道理都是越辩越明。”

“消息掌握得不够就去打探更多消息, 知识存储量不足就更加努力学习。学海无涯,当官不是学海的顶点,而是起点。”

“国与国的交锋是大事,大清利益分毫必争,皇父需要所有大臣一同出谋划策, 请诸位大人收起文武和满汉的党争思想,不要发现事情不如自己的意之后, 就闭上眼睛不干事。”

“睁开你们的眼睛!好好看懂这件事背后的博弈,为皇父查缺补漏!”

胤礽非常不客气也非常不规矩地在朝堂上训斥了群臣一顿。

一些满臣眼睛一亮。

太子居然在皇帝面前训斥群臣,皇上总该生气了吧?

皇上, 太子居然在朝堂上训斥朝臣,这是把自己当做皇帝啊!

康熙看出了那些满臣兴奋的神情, 他很失望。

之前朝臣们吵得翻天覆地, 当他们发现太子和直亲王同时拒绝和谈, 明白拒绝和谈是皇帝的意思之后,就一言不发了。

就像是太子所说的那样,事情的发展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那他们就放弃思考,按照皇帝的要求做事就罢了。

这样好吗?

好,很好,皇帝大权独揽难道不好?

但这个大清,是皇帝一个人的事吗?!朕给了你们高官厚禄,就是让你们当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吏吗??

这些话他不能说,太子和直亲王敢说。

但太子挑明之后,这些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脑子反倒是继续拐到党争上,想要给太子上眼药了。

“太子想说的话,就是朕想说的话。”康熙对胤礽招了招手,“太子,到朕身边来。”

胤禔赶紧推了胤礽一把。

胤礽无奈地瞪了胤禔一眼。我又不是不会走路,你推什么推?

胤礽在朝臣们惊骇的眼神中,迈上高高的台阶,走到了宽大的龙椅旁,垂手侍立。

康熙道:“朕居然让太子看到这样的朝堂,朕将传给太子的朝堂居然是这样,朕非常难受。你们明白吗?”

朝臣们更加惊骇,一些大臣身体开始微微颤抖。

皇上这话什么意思?难道他要为了太子杀人了吗?就像是洪武皇帝一样?

康熙却没有进一步处罚他们,只是让胤礽帮他念出胤禔呈上来的折子。

胤禔的折子中,详细的阐述了罗斯国现在的困境和欧洲的战事。

一些大臣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一些大臣却眼露迷茫。

黑海是什么?克里米亚是哪里?奥斯曼帝国又是哪来的?他们怎么还结成什么神圣联盟,有很多国家都在打仗吗?

康熙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将大臣们的神色尽收眼底,心中更加失望。

或许是失望多了,他愤怒的心冷静下来,偏头对胤礽道:“你刚刚太冲动了,好好看看朕怎么做。”

胤礽:“是皇父。”

康熙点点了头,开始点名。

他从神色最为动摇的臣子开始点起,询问他们一些在胤礽听来很是智障的问题,比如直亲王折子里那些国家和地名的位置。

被康熙叫出来的大臣从支支吾吾到瘫倒在地,朝堂鸦雀无声。

胤礽俯视着这荒诞的一幕,突然想起两本小说,《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这两本小说写的是晚清的事,但晚清和现在所谓的大清盛世又有什么区别?

在象征着最高权力机构的朝堂上,一群大臣为罗斯国的事吵了半天,连罗斯国周围有什么国家都不知道。

正如大哥所说的一样,治水的人不懂河道,屯田的人不懂农桑,他们脑子空空,却能在朝堂上高谈阔论,国家政策还就这么制定出来了。

胤礽认为,康熙应该摘了这些人的顶戴花翎。但康熙没有这么做。

康熙点名,只是敲打他们。

或许他们未来会降职,但不是现在,也不是因为这个理由。

因为能力不行而丢官,大清的官场没有这个规矩。

对士大夫阶层,就算是蒙元和满清,也是很宽厚。虽然这群人认为还不够就是了。

现在那些人的瘫软,只是知道自己不会再被康熙重用,甚至可能会降职的痛苦。

他们已经很痛苦了。胤礽却认为,这简直和没有处罚一样。

康熙点完了朝堂中所有够资格参加这次小朝会的大臣的名,大臣们跪趴了至少三分之一,其中有满有汉,汉人更多一些。

满人重武重财,他们看到常泰的海军在外面疯狂立功疯狂敛财,都想分一杯羹,自然就会对大清之外的国家多了解一些。

再加上海外的事,大学里会教。他们的儿子学了海外的知识,当老子的当然不能落在儿子后面。

有些满臣晚上还抱着世界地图睡觉做梦,梦到自己能不能在这块地上瓜分些什么。

满人刚入关,还没有完全磨掉自己的匪气,变成纯粹的废物。

汉臣中有睁眼看世界的人,也有死读书的腐朽儒士。他们认为读懂古书,就能知天地,而不会看天地。

独我中国,四方皆蛮夷。蛮夷的地方有什么好看的?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华夏这块地方是完整的地,其他国家都是西瓜旁边的小芝麻。

有这样的认知,他们又怎么会屈尊降贵去了解外国的事。

甚至现在他们的后悔,也只是没有看准康熙喜欢什么,站错了队而已。

康熙就像是后世小学里的老师一样,记得朝堂上每一个大臣的名字。

胤礽记忆力很好。康熙只点了一遍,他便记下了这些大臣的名字和样貌。

父子俩的脸色是如出一辙的难看。

还好跪了一半的人后,剩下的人不再无知。

而这些人,大多跟随胤礽出使过。

康熙将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全部遣散,带着剩下的人重新开会,商量罗斯国的事。

这次开会,大家都能坐着了。

大臣们都是虚虚地在凳子上坐了半个屁股,胤禔大咧咧地靠在椅子上,还招呼太监给他拿了一个软垫子。

康熙瞪了胤禔一眼,懒得理睬这个没正形的儿子,和大臣们讨论起来。

胤礽坐在胤禔旁边。

胤禔把自己的软垫塞胤礽背后,自己重新要了一个软垫。

康熙揉了揉额角的青筋,又瞪了胤禔一眼,然后自己也在椅子后面塞了一个护腰软垫。

大臣们:“……”

皇上和直亲王真的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亲父子,还好太子不像他们。

康熙已经确定了“拖字法”的基调,接下来就要看怎么拖。

陈廷敬自出使安南之后,自请再次出使。

康熙同意后想了想,把明珠和性德也一同派了出去。

明珠嘴皮子利落,很懂人心;纳兰性德则作为护卫,且有出使外国的经验。

明珠很激动。他这次可是第一次和儿子一起出任务呢!

明珠上奏:“做生意的事,或许我们应该再找些商人同行。”

康熙看向胤礽,胤礽道:“大清皇家公司的皇商们可以试试手。”

大清皇家公司的人基本都是包衣和太监,胤礽早早培训他们的商业知识,是骡子是马,这次正好拉出去遛遛。

康熙想了想,道:“常泰也和你们一起去。”

常泰不仅打仗,也管着海军的生意。

胤礽心道,汗阿玛还是那个毛病,信任谁就把人往死里用。现在他舅舅已经变成汗阿玛手中一块砖,不但哪里需要哪里搬,还能挥出去当武器。真好用。

索额图道:“罗斯国已经不足为惧,皇上,咱们是不是该做好远征准噶尔的准备了?”

虽说明珠在民间的称呼是明相,但传统的丞相的职责,其实是索额图在做,明珠很像是管人事的。

每次有大战,索额图就负责后勤统筹调配。

他的职责,就和西汉时的萧何一样,是康熙的大管家。

索额图其实一直在工作上对康熙很不满。

作为掌管后勤统筹调配的人,最讨厌就是突发情况。

后勤统筹调配不需要时间吗?!

但康熙年轻时是个铁头莽汉,战争总是说打就打,根本不给索额图反应的机会。

原本历史中,别说三藩和台湾,就是之后第一次征伐准噶尔,康熙也是一气之下就去了,结果造成军队合围太慢等一系列调配问题。

不过索额图还是勉勉强强撑住了,如果不是福全脑抽放走了噶尔丹,第一次征伐准噶尔就已经成功。

当然,福全估计不是脑抽,而是和平定三藩之乱时一样,被领兵的将领勋贵胁迫,不能一杆子把噶尔丹打死,否则八旗军队去哪吃饷?

这群八旗将领不肯进军重庆,逼得当时的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具疏自劾,请解大将军任,也能逼迫福全“脑抽”。

康熙还没能完全掌控八旗军队,八旗军队名义上还是各旗主的“私兵”,就是这么无奈。

现在索额图敏锐地看到,罗斯国已经不是威胁,那么康熙肯定会趁着罗斯国自顾不暇,赶紧把准噶尔收拾了。

所以他提前把这件事提出来,提醒康熙多给他一点时间调配后勤。

康熙沉思了一会儿,问道:“直亲王,你认为什么时候攻打准噶尔最好?”

众臣听到康熙直接问直亲王,知道康熙是想抬一抬直亲王在朝中的地位了。

胤禔收起懒洋洋的表情,在众臣面前给了康熙面子,恭敬道:“臣认为,至少等一年。”

康熙问道:“为何?”

胤禔道:“臣请皇父一观地图。”

康熙已经让太监把大地图拿来,挂在墙上。

胤禔站起来,用玉如意指着地图道:“有大清的军火支持,奥斯曼应该能至少拖住罗斯国一年。这一年,无论谁胜谁负,罗斯国远征的装备和粮草就消耗得差不多了,正是最疲惫的时候。”

他又在准噶尔旁边划拉了一圈:“蒙古人不老实,尤其是漠西蒙古。他们在对战准噶尔时并未尽全力,似乎希望准噶尔和大清两败俱伤。臣听闻噶尔丹想要一统蒙古,重建蒙元。若没有罗斯国怂恿和支持,噶尔丹应该会更希望和这些蒙古人打一打。”

蒙古想要驱虎吞狼,那么大清也可以赶着准噶尔这头饿狼去收拾周围那些不老实的蒙古部落。

胤禔在地图上点了点:“臣认为,东北停火之后,萨布素将军足以威慑罗斯国人。大清新军可在此驻扎,抵御准噶尔进入大清,逼迫准噶尔向东面,向蒙古扩张。”

大清新军,即是北京大学里的那群勋贵子弟学生们带的兵。

他们出外磨砺自己,自然要分拨士兵给他们。

康熙仿汉武帝羽林军旧制,以这些勋贵子弟为将领,建立了一支不属于八旗、只听从于皇帝的新军队,暂时没有给他们正式编制,只称“新军”。

康熙对外称,这支“新军”是为了培养将领,所以不入八旗编制。

既然要培养将领,除了海军自给自足之外,这支新军的装备就是最好的。

而且他们不但会打仗,还会建城、屯田,可谓是一支放到哪都能驻扎的灵活军队。

“董鄂·费扬古是一员猛将,皇父可以给予他更多的信任。”胤礽开口道,“让费扬古带领新军去这里,说不准他一个不留神就把噶尔丹灭了,就不用我们远征了。”

康熙失笑:“那朕得叮嘱他一下,让他不要贪功冒进。还是要小心谨慎一些。就这么做吧,让费扬古带新军到□□会河驻扎。”

□□会河。胤礽眼眸闪了闪。

在他第一世的历史中,清军军队在□□会河大败,噶尔丹几乎快要凿穿整个蒙古,直接威胁大清中枢,清朝大将阿尔尼所带两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阿尔尼倒是自己逃了出来,还谎报损失,被康熙揭穿,之后才有康熙领着十万军队亲征的事。

现在在东北边境杀疯了的猛将费扬古,带着大清目前装备最精良的新军去了□□会河,他倒要看看,噶尔丹还有没有胆量来撩大清。

胤礽想了想,脑海里又冒出一个主意:“皇父,臣有个建议。给奥斯曼卖旧军火而已,不需要去那么多人。陈大人或许更应该出使罗斯国。”

陈廷敬看向胤礽。

胤礽继续道:“签订停战协议什么的,大清不需要。但罗斯国扰边这么久,大清总该派出使臣斥责他们。如果他们不给赔偿不道歉,我们大清就要联合奥斯曼,从东北攻入罗斯国中。这是出使目的之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