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 第173章 二更合一

第173章 二更合一(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你听说了吗?有个贝勒啊, 欠国库钱的那个……”

“知道知道,就是拿钱买假古董的那个!”

“哎哟,一个堂堂贝勒爷, 怎么还买假古董?他不把别人店砸了?”

“肯定是去路边摊捡漏呗。等发现的时候, 人早跑了。”

“怎么不去店里买啊?店里肯定不敢卖假古董给贝勒爷。”

“店里都是真古董的价格, 他买不起呗。否则怎么还借国库银子。”

“我知道一个贝勒爷,给什么头牌撒钱头牌看不上他,难道就是那个买假古董的?”

“对啊,说不准他就是买了假古董给那头牌。”

“哈哈哈哈, 这也太傻了吧?”

“唉,你们只看到他傻,我看到他借了国库的银子, 灾民无粮, 将士无饷……”

一白须老人叹气, 众人也沉默。

半晌,又一老者道:“皇上几次做出匪夷所思的事,哪次不是被逼狠了?他还算给这些宗室脸面, 只是让小皇子和开玩笑似的去讨债, 若按照《大清律令》,借国库银子不还,是抄家的大罪。”

旁人频频点头。

只是失去了一点脸面而已, 总比抄家流放好。皇上不仅是心软, 也是拿这些宗室没办法吧。

“若对方惜名,想方设法也会换上。”后面说话的老者道。

白须老人问道:“那他们若是不惜名, 死皮赖脸也不肯还国库钱呢?”

老者冷笑:“他们若不肯惜名, 那老朽就让他们惜名!”

一日后, 左副都御史许三礼上书弹劾众臣借国库银钱不还之事。

许三礼启奏, 皇上让家境较为困难的宗亲勋贵大臣借银钱,本是仁义之举。但有些人得寸进尺,只借不还,至使国库空虚,此举等用于贪污,应该严办。

许三礼又言,皇上应该把国库讨债列为定制。

逾期不还之后,先规定一月宽限期,让大臣上奏是否真的有困难,并且派人搜集其家产情况。

一月之后,若大臣家境真的困难,皇上召集大臣商议,宽限时日;若非困难,便限其一定时日还清钱款,若不还,则家产和俸禄抵债。

且这些明明有钱却不还的大臣,应该公之于众,在城墙上张贴欠钱的告示,并刊印在报纸上,供民众唾弃。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华夏自古以来最朴素的道德观。若大臣连最朴素最基本的道德观都没有,何堪为官!

许三礼弹劾一出,康熙面色阴沉。

他愤怒这些欠债不还的人,并非是国库空虚。

有他的至交好友小舅子天天在海外风里来雨里去给他赚钱,又停了几年大的用兵,国库和内库现在还算宽裕。

康熙憎恶的是,这群人一个个在朝堂上都是自诩道德君子,却任意践踏他的信任和善意。

民间欠钱不还的人都会被唾弃,他一分利息不取,只是限期还钱,这群人不但不还钱,还连连借钱。

更让康熙厌恶的是,他对臣子的好意,成了掌管国库的一些官吏讨好人的手段。

钱借出去了,没钱花的是他,是大清,人情却落在了那些官吏手中。

趁着索额图筹备军需的时候清点出的国库欠银和官吏滥批欠条之事,康熙要让这群人明白,国库的钱和皇帝的善意,都是不能挥霍的东西。

康熙做事看似偶尔头铁,实际上每次头铁的时候,他心里都有计较。

只是对他而言,事情可能有五分成功率,他就可以赌,不愿错过机会。

若是有六分成功率,那就是优势在我,完全不用犹豫。

成大事者,各个都有很强的赌性。

年轻时的康熙不缺成为千古明君的气度。而胤礽现在恰恰缺少这种赌性。

不过他现在是太子,正好和康熙相辅相成。康熙孤注一掷,他就在后面为康熙增加筹码;康熙驾驶着大清这架马车往前狂奔,他就拿着锤子钉子敲敲打打,让大清这架马车不会在狂奔中散架。

胤礽上前,奏道:“皇父,臣有建议,可让欠国库钱的大臣能较为安稳地还钱,不会危及大臣正常生活。”

康熙对身旁点了点头。

太监下台阶,将胤礽手中奏折递上。

康熙看奏折的时候,胤礽道:“诸位王公大臣都是自幼饱读道德圣经,能站在这朝堂上,已经是百官楷模、百姓楷模。说诸位大人们故意欠钱不还,臣是不信的。”

康熙看着胤礽递上来的折子,嘴角浮现略带扭曲的微笑。

大臣们心脏跳速加快。

这一对皇家父子又在演什么戏!

胤礽道:“诸位大人欠钱不还,大约确实是手中暂时拿不出来钱吧。就像是之前被四弟催债的那位族叔一样,稀里糊涂就把钱花到了不该用的地方,导致正常生活捉襟见肘。他们只是不会管家、不会管财 而已。”

教你如何设置阅读页面,快来看看吧!

大臣们纷纷侧目。

不对啊,太子这次怎么站在群臣这一边,说的话居然这么好听?

没错,我们不是不还钱,是真的没钱还!理直气壮!

康熙微笑着颔首:“太子言之有理。那就依太子之言,由朕来帮他们管家、帮他们管财、帮他们节流。常言官吏是百姓的父母,皇帝是全天下人的父母。朕怜惜大臣,不肯让大臣因借国库欠银不还而丢官抄家,也只能这么做了。”

大臣们:“……”

大臣们:“!!!”

胤禔在朝堂上打了半天盹,在康熙点头的时候,才大步跨出,气沉丹田,大声吼道:“皇父仁慈!皇父圣明!”

大臣们被直亲王这一嗓子吼得一个哆嗦,差点腿一软跪地上去。

胤礽微笑着附和:“皇父仁慈。诸位大人们一定会对皇父感恩戴德。”

康熙把折子给太监,太监拿给众位大臣传阅。

弹劾国库欠银的许三礼最先看到。

他一看,就露出了笑容:“皇上圣明。大臣借钱不还是因为挥霍过度,那么只要不挥霍就能攒下欠银。若大臣借钱不还,京中酒楼戏院和大型店铺都不准做欠债大臣的生意,以免欠债大臣被奢华迷了眼。”

胤礽低头忍着笑。

对欠钱不还的人,先私下催债,再公开催债,然后向民众公布其老赖身份并限制其消费。谁用了都说好。

虽然还有转移财产这一做法,但有一个强势帝王的封建王朝和后世讲究人权的新社会可不一样,若他转移财产被皇帝发现,那就直接可以抄家流放了。

当然,他们也可以带着财产去海外逍遥。但在这个时代的官宦们,谁乐意去海外呢?

胤礽给出的限制消费措施并不苛刻。

至少在大部分大臣眼中,都非常宽松,真的是如父母般的关怀。

现在即使是官宦人家,衣食住行都可以自给自足。只有人情客往和享乐的时候,需要去外面的店铺。

但你都欠国债的钱不还了,还要什么人情客往和享乐?

家中有资产的大臣们自带田庄佃户,只要不享乐,几乎不需要花钱;家中没有闲产的大臣靠着每日买些米面、家中庭院里种菜养鸡生活,也没必要去外面店铺买东西。

而一些柴米油盐等基础用品,不在限制消费的行列。

大臣们纷纷出列,认为皇帝此举的确非常仁慈。

比起直接抄家,皇帝只是细心体贴地给大臣们的机会,帮大臣们省钱。这还不仁慈吗?

他们错怪了皇帝和太子啊!

此次超会圆满结束。大臣们见没人被抄家,也没人被流放,以为皇上只是给他们提个醒,雷声大,雨点小,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啊,我看看,你家在限制消费名单上啊。大人,不是我们不和你们做生意,只是你们欠国库的钱不还,我们不敢和你们做生意啊。”

“不卖不卖,你们连国库的钱都欠着不还,还想打欠条,谁会信啊。”

“什么?欠账的是你族人,不是你?你们不是一个宗族的吗?他欠国库钱不还,你还这么奢侈,怎么不帮他还钱?”

“不好意思,姐妹们不能接待你们。你们可是欠了老百姓和边疆将士的钱,姐妹们可不愿意唱小曲给这种人听。不是同一个人?你们同姓,肯定是一家人。”……

时近新年,许多宗族都要聚在一起。

他们面面相觑,脸色都有些黑。

最终族老叹气:“我们凑一凑,你把欠皇上的钱还了。”

欠谁的钱不好,你欠皇上的钱,真以为皇上拿你没办法吗?我们一族的名声都要臭了!

一些清贵也非常痛苦。

他们确实没钱,钱都拿去建书院、修桥路,本来名声很好。现在书院学子和父老乡亲堵门。

听说你花的钱都是借国库的?这是不是真的?

你借国库的钱不还,给自己刷名声,你这名声真的没问题吗?

清贵们想去撞柱子。

皇上居然把他们欠钱不还和所花费钱财去向的事写到公告上,传告他们祖籍相见,给他们所有亲朋好友师长看!

现在询问他们欠钱的书信堆满了书房,让他们羞恼不已。

他们好不容易经营出的名声,居然毁于一旦!

……

“最近大臣们还钱很积极啊。”胤禛笑眯眯道,“我带着弟弟们去敲门,他们都恭恭敬敬把我们迎进门。”

胤祚使劲点头:“太子哥哥所说的还钱计划真好用。我们给他们看还钱计划书,他们立刻就同意分期付款。”

教你如何设置阅读页面,快来看看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