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第31章 你们也不想丢脸吧

第31章 你们也不想丢脸吧(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朱元璋开始练字, 陈标开始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徐寿辉的部下陈友谅自立为汉王了。

朱元璋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没太大反应。

这个乱世随时都有人被杀,有人反叛, 有人自立。朱元璋判断,陈友谅自立之后也只会和徐寿辉一样,不把自己当回事,留着自己当和张士诚的缓冲。

陈标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窝在朱元璋怀里睡午觉。

他伸了个懒腰, 揉了揉眼睛, 迷迷糊糊道:“啊, 朱大帅最大的对手陈友谅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了?”

给儿子扎小揪揪的朱元璋满头问号。

陈友谅?最大对手?他也配?

对儿子无意间透露的未来的讯息,朱元璋向来是只听不问,以免儿子触犯了什么忌讳。

朱元璋被儿子逼着午睡结束,背着手皱着眉回到大帅府, 冥思苦想了许久,就陈友谅那个德性,还不如张士诚呢, 怎么就配成自己最大对手了?

朱元璋找来汤和商量。

汤和当即拍胸脯:“我立刻去把陈友谅灭了!”

朱元璋:“滚!”

明白汤和这个憨憨一点用都没有后,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多信任李善长和叶琛、王袆一点。

他没有直说陈标的语言。

朱元璋问道:“陈友谅自立为汉王,按照最坏的情况判断, 他可能会对咱们造成什么危害?”

李善长道:“攻打咱们?”

叶琛皱眉:“他刚自立为王, 需要夯实基础, 应该先收拢徐寿辉的力量, 然后逐步将徐寿辉占领的领地变成自己的。贸然与主公开战, 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朱元璋使劲点头。他也这么认为, 所以才没把陈友谅当一回事。

你刚自立, 不把自己基础打牢固,和我这个当缓冲的小势力打什么打?

张士诚麾下一群文人对朱元璋口诛笔伐,张士诚没打算出兵;元朝廷把韩宋打得屁滚尿流,还派察罕帖木儿与朱元璋“通好”;韩宋一边在元朝廷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一边疯狂给朱元璋封大官;之前徐寿辉还强势的时候,也多次派遣信使交好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各大自立称王或者称过王的势力中那一团软棉花,避免各大势力边界撞到一起,增加冲突。

各个势力的大商人都在朱元璋领地上中转,换取别人领地中急需的物资。

他们对朱元璋的恶感,还没有对“陈家家主”大。毕竟陈家家主用纯粹的商业手段,扒掉了他们好几层皮。

陈友谅刚自立,基础不牢,为避免被其他势力吞并地盘,按照常理,肯定应该交好朱元璋,先蛰伏一段时间。

李善长的优势在后勤筹备,对谋略并不太擅长。

听了朱元璋和叶琛解释之后,他点头道:“确实如此。陈友谅应该不会发疯。”

沉思了许久的王袆却开口唱了反调:“不,我认为他很可能会举兵攻打我们,并且是全力出击,赌上一切攻打我们。”

朱元璋心里猛地一跳:“子充,为何?”

叶琛皱了一下眉头,将反驳的话的话咽了下去

在行军打仗方面,论阵前交锋的谋略,叶琛自认很强;但若大势谋略,他比王琛稍显不足。王琛既然如此说,自有其道理。

王琛打好腹稿后,道:“主公有远见,自然会先蛰伏;张士诚无雄心,他也会与较弱的势力结盟,以稳固现在的地盘。但陈友谅有雄心无远见,且器量狭小、性情多疑、好权术。他不会选择怀柔政策收拢徐寿辉的部下,而是会用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叛主夺位的正当性。”

王琛起身走到地图旁,点了点长江:“陈友谅的领地与我们比邻;论地盘和兵马数量,我们都最为弱势;我们是众多有地盘的势力中唯一没有归服元朝廷,也没有自立为王的势力,可谓孤立无援;主公被天下读书人口诛笔伐,据说麾下没有人才……”

王琛轻轻敲了一下浙东:“但主公占领的地方虽然少,肥沃田地却不少,领地上还吸纳了许多流民,对陈友谅来说,是一块肥肉。”

朱元璋眼露讽刺:“他想用一场漂亮的、能获得许多眼前好处的大胜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让徐寿辉的旧部臣服,所以会选中我这个软柿子?”

朱元璋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自己现在的实力,如果陈友谅不顾一切全力来攻,他或许会遭遇很大危机。

但同时,这也是他极大的机遇。

徐寿辉和陈友谅占据尽占江西、湖广之地,是长江以南最为强大的势力。若能一举打败陈友谅,朱元璋就能放心大胆露出獠牙,不再担心其他势力。

朱元璋仔细琢磨了一番,捏了捏下巴,不由失笑:“虽我看不起陈友谅,但从我夺得天下的重要性而言,陈友谅确实称得上我最大的对手。”

等吞并陈友谅的地盘之后,这天下估计就没什么人能是他朱元璋的对手了。

此刻朱元璋还不知道,与自己通好的察罕帖木儿家中已经初步展现出将领才华的义子扩廓帖木儿,即著名的王保保,将成为他爱而不得的奇男子,真正最大的对手。

朱元璋一笑,三人就知道,朱元璋听取了王袆的纳策,准备与陈友谅全力一战。

李善长开始琢磨要怎么调配后勤,叶琛想要自请去最前线发挥自己真正的实力,王琛则已经开始琢磨离间计了。

陈友谅才刚自立为王,徐寿辉还没死。以陈友谅器量,他称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死徐寿辉。

朱元璋让三人暂时保密,只悄悄行事,免得引起陈友谅觉察。

叶琛和王袆匆匆离开,回家琢磨献什么策。

大战即大机遇,他们这些文人谋士终于可以全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主公秀一手了。

李善长留下来,说要汇报过冬物资筹备事宜。

至正十九年发生了太多事,导致这一年仿佛显得十分漫长。

再漫长,今年终于也走到了底。

第二轮收成也已经入库,大地封冻,百姓们都窝在了家中,开始等候第二年开春。

今年的大灾比往年更厉害,元大都又饿死了不少人,全靠张士诚和方国珍筹集漕粮救济。

但朱元璋麾下这不算太大的地盘却难得遇到了丰收。百姓们刚分了田就有了余粮,一个个喜得给朱元璋立了长生牌日日祭拜。

李善长感叹:“说是天灾,又何尝不是人祸?”

今年下半年,为了做好分田的事,朱元璋停止了扩张,让将士卸掉盔甲扛起锄头,干完军屯的活之后,就帮着老百姓干活。

水利灌溉、耕地除草、捉虫施肥,干的好的将士有奖励,干得特别好的还能进入“干部候选”,朱元璋给他们画大饼,这些人将进入“将领培养学校”读书习字,考试通过就能当官。

干农活不比在战场上厮杀容易?连朱元璋麾下的将军们都乐呵呵下田耕种。

浙东本就江河遍布,建水车挖渠道,将士们又早早发现了蝗虫卵,在陈家的技术支持下灭杀较为到位。

百姓们分了田地,积极性也十分高涨,几乎吃住在田地周围,死死盯着田地的变化。

一通操作下,全天下都在闹灾荒,朱元璋治理下的百姓们在跳秧歌。浙东仿佛独立于天下之外,成了一方桃源乡。

李善长数着田税收入和军屯产出,一边拨动算盘一边抹眼泪。

富裕了富裕了,自从跟了朱元璋,李善长还是第一次感到富裕。

这才搞了多久的井田制?!

以后谁说不准搞井田制,我李善长第一个撸起袖子冲上去揍人!

李善长李百室先生独立支撑着朱元璋的文人体系和后勤体系多年,已经快被逼疯。

朱元璋看着账本,也笑出了牙花子。

他想了想,道:“今年从过年到元宵,给老百姓解除宵禁和戒酒令,让大家过个好年。”

李善长立刻道:“咱们是不是也可以拿东西出来卖?”

朱元璋道:“标儿的意见?”

李善长笑道:“一下子就被主公你发现了。标儿确实说该让咱们朱家军搞个大集市卖战利品,既能互换有无,还能增进百姓和朱家军的感情。”

朱元璋沉吟:“朱家军……”

李善长解释:“现在老百姓都叫咱们为朱家军,好和红巾军分开。现在将领们都来闹我,让我至少把咱们的军旗改一改,好有个朱家军的样子。我已经和秀英夫人说了。”

现在全城能干活的女人都归秀英夫人管,李善长乐得把后勤分权一部分给秀英夫人。

李善长真的已经累得快猝死了,就算多了宋濂几人,但朱元璋麾下的事也翻了好几倍。

不管文人武人男人女人,只要能分担他肩上的活,李善长就全力支持他。

朱元璋失笑:“我夫人的名声估计比我好多了。这事就和夫人商量吧,她做事比我周全。搞个朱家军市场的事,你可以和李贞商量。二姐夫现在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豪商了。”

朱元璋想起李贞那一张“我不想当豪商”的脸,就忍不住想笑。

陈迪把家产献给他后,天天在外面跑,主管海外航路;国内的事除了“陈国瑞”,就是李贞在做。

李贞是个典型的老农,生活非常节俭朴实。要让他伪装豪商,真是为难他了。

毕竟当豪商就得炫富,比如往水里撒金叶子之类。那哪是撒的金叶子,是撒的李贞的血啊。

两人商量完正事后,李善长犹豫了一下,决定直截了当:“主公,你突然提起陈友谅,难道是标儿说了什么?以主公性格,现在应该不会注意到陈友谅。标儿又预言了?泄露天机不是好事。以咱们的势力,就算不知道我未来,也能赢。”

李善长真的很害怕朱元璋为了走捷径害了标儿。

标儿比什么预言重要多了。有标儿在,他就有信心跟着朱元璋一条路走到黑。若没有标儿,他就会为自家打算了。

李善长相信其他人也是如此想。

朱元璋瞥了李善长一眼:“还用你说?标儿就是无意间说漏嘴,念叨什么朱大帅最大的对手终于登上历史舞台,我可一句都没问。我就纳闷了,就陈友谅那贼眉鼠目的家伙也配?还不如张士诚呢!”

李善长大笑:“最大的对手不一定是主公你承认的对手,也可能是给你带来最大麻烦的对手啊。主公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唉,标儿怎么才五岁,我真是心焦极了,恨不得标儿明天就及冠。”

朱元璋道:“可不是吗?”

朱元璋本来在想,要不要告诉李善长标儿说自己早逝的事,让李善长也多盯着点。

但他思来想去,还是暂时保密。

第一,凡事有亲疏远近,他希望先告诉徐达和周德兴。至于李贞就别告诉了。李贞和标儿走得太近,容易露出端倪;

第二,现在李善长太忙,如果因为标儿的事出了好歹,他找不到替代李善长的人,他的后勤就要瘫痪了。

嗯,最主要还是不能让李善长吓出阁好歹。

朱元璋目送李善长远去的背影,思索多给李善长找几个帮手,这样才能和李善长分享秘密。

听他诉苦的人,怎么能少了李先生呢?

人都走完了,朱元璋肩膀一垮,跟没骨头似的瘫在铺着厚褥子的大椅子上,一边打着哈欠看文书,一边琢磨,还有哪些人可以被自己分担痛苦。

四位大先生?他们虽然获得了自己的信任,但还不是特别熟悉。还是等他们已经和标儿更加熟悉之后再告诉他们。

朱元璋放下文书,活动了一下脖颈。

如果对方不够悲伤,怎么能算分担自己的悲伤呢?

……

“阿嚏。”陈标打了一个喷嚏,汤和立刻将陈标裹得更严实。

冬天越冷越没事干,这是应天纨绔二代们惹事的高峰时期。朱元璋决定,就在冬季开始给他们启蒙。

寒冬太冷不适合读书?有房子遮风挡雪,有炭盆取暖,你们还一个个穿得那么厚,能冻死你们?

至于陈标,朱元璋已经让人赶制了许多套毛绒绒衣服,怀里再揣一个暖炉,冻着谁也不可能冻着他的标儿。

陈标不怕冷。他就像一个小火源,“火气”特别足,冬天挺喜欢出门。

马上要当老师了,陈标最近正好无事,就来摸排未来学生们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汤和的惩罚期还没结束,也正好没事做。

他的脑子又当不了朱元璋的智囊团,没办法减轻李善长的负担,反而被李善长嫌弃添乱。所以他就来当了陈标的保镖,每日抱着陈标出门玩。

听说陈标要摸排学生们的情况,汤和高兴极了。

得了这群小兔崽子的黑料,他正好去找小兔崽子们的爹挨个嘲笑。

汤和拍着胸脯保证:“标儿,你尽管训。你汤叔我在军中还是有几分薄面,绝对可以把大帅麾下所有人按着揍!”

陈标道:“也能把徐叔按着揍?”

汤和道:“你徐叔没儿子。”

(大冬天还在征战的徐达:“阿嚏!”)

陈标道:“你也能把常遇春元帅按着揍?”

汤和道:“他敢还手,我就敢请出李先生!”

(同样大冬天在浴血奋战的常遇春:“阿嚏!”)

被汤和抱着的陈标,用带着毛绒绒手套的小肉爪子轻轻拍了拍汤和的肩膀:“好!我们出发!”

有汤叔这句话,他就什么都不怕了!

陈标在事业上有轻微的强迫症。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自己满意。

如果朱元璋认为他太激进嚣张,他正好请辞。

于是陈标指挥着临时宝宝坐骑汤和游走于大街小巷,花了足足一个月时间,将名单上三十多人的日常情况全部记录在案。

能被陈标这个小先生启蒙的学生,都是朱元璋心腹爱将的嫡子,不早逝就是妥妥的功勋二代,人数当然不多。

汤和就有幸能让自己大儿子汤鼎进入书院学习,已经叮嘱了只会玩泥巴的傻儿子许久,让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不好就回家挨揍。

陈标的学生年龄跨度极大。

虽然朱元璋的一帮穷哥们年纪都和他差不多,但有的人成亲早,十七八岁就有了第一个孩子。陈标最大的学生已经有十一二岁。

陈标最小的学生就是他弟弟陈樉和常遇春家的常茂,都是四岁,后世妥妥的幼儿园小朋友。

幼儿园小朋友们品德再差,也就是折腾一下家里人。但十一二岁的男孩在这个时代有些都已经有暖床丫头了,劣迹初现。

比如周德兴的儿子今年九岁,已经开始调戏家中姿色较好的丫头,妥妥的色痞胚子。

汤和看着陈标记录的小本子,决定以后少揍儿子几顿。

比起周德兴家的讨债鬼儿子,他家六七岁还只会玩泥巴的傻儿子真的非常懂事了。

陈标皱紧小眉头:“周叔家只有这一个独苗苗,所以家里人都很宠溺?这不是害他吗?周叔家唯一的独苗苗长歪了,周家不是全完蛋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