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末将常葳恳请赐教(二更合一一百四十五万营...)

末将常葳恳请赐教(二更合一一百四十五万营...)(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原本历史中, 王志虽无首功,但作为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几乎所有大型战役他都有参加, 一路积累不少战功。

大明建立后, 他随徐达伐北元,随傅友德平云南, 又得了不少功劳。

即便他镇守北平的时候整日寻欢作乐,不干正事,被朱元璋剥夺俸禄点名道姓地骂, 朱元璋还是给了他继续跟随傅友德扫平西南, 将功补过的机会。

后王志因病去世,还被朱元璋追封“许国公”。死后四年,追认为胡惟庸同党, 不过朱元璋没有惩罚他的家人, 只是贬他的儿子为指挥使。

原本历史中的朱亮祖则是镇守广东, 与当地豪强相勾连, 使朱元璋冤杀道同, 后被朱元璋亲自鞭杀。

不过朱元璋那时仍旧对老兄弟很好。即使朱亮祖被杀, 他仍旧让次子继承了爵位。

到了胡惟庸案,朱亮祖的次子也被杀了。

观朱元璋做派, 在胡惟庸案之前, 他对跟随他一同打天下的老兄弟们都很宽容。就算这群人被腐化了,他也尽力保住这群人的性命和后代荣华富贵。

胡惟庸案刚发生时,朱元璋也尽可能地将涉案人数缩减到了最少,没有牵连过多无辜。

但胡惟庸案发生几年后, 朱元璋突然追查胡惟庸同党,对功臣不再宽容, 牵连无数。

谁也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真的查到了什么,还是他当时已经疯了。

不过当时太子朱标也活着,那些名单都是他和朱元璋一同敲定。

这个时空,朱元璋仍旧对老兄弟们十分宽容和信任。

即使朱亮祖和王志因为朱标和还活着的朱文正,减少了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朱元璋仍旧十分信任这两个老下属,让他们出镇广东广西。

特别是朱亮祖。因朱亮祖心胸狭窄,过分自傲,一直在私底下对年幼成名、年少得势的朱标颇有怨言,所以朱元璋没有告诉朱亮祖朱标的真实身份,但他在朱标出镇安南的时候,只调换了广东镇守将军,让他继续留任广西,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亮祖的信任。

常葳怎么也想不到,这两人会背叛皇上。

常葳的刀被朱亮祖拦住,她愤怒问道:“皇上对你二人恩重如山,你们如何有脸背叛皇上!”

朱亮祖淡淡道:“我没有背叛皇上。”

他手中长刀架开了常葳的刀,但没有主动出击。

王志看了朱亮祖一眼,知道朱亮祖下不去手。

朱亮祖与他不同。虽然朱亮祖是降将,但因为作战特别勇猛,又颇具帅才,所以比他更得重用,与常遇春等人交好。

朱亮祖当时和朱元璋还是敌人的时候,常遇春曾经被朱亮祖打伤。

朱亮祖与常遇春成为同僚后,常遇春便经常去找朱亮祖切磋。武将的友谊,除了战场上同生共死,就是切磋而来。所以朱亮祖与常遇春交情不错。

即便朱亮祖已经出兵拦截常葳,但在面对常葳时,朱亮祖还是动摇了。

她扫视了一圈阻拦他的军士,发现她喊出“你们如何有脸背叛皇上”的时候,这些军士中也有人神色惊愕。

她略一沉思,收起刀,冷笑道:“看来你们带来的人,并不是都知道你们在背叛皇上、背叛大明。罢了,我大概走不了了。如果六安侯、永嘉侯,你们还有点良心,就不要让你们的兵上前。”

常葳一边说,一边整理马上的武器,并将散乱的头发重新扎好。

“看在曾同为同袍的份上,看在我父亲的份上,常葳只求一个配得上大明将军的死法。”整理好仪容和武器后,常葳抱拳道,“大明屯田将军常葳,请六安侯、永嘉侯赐教!”

他喉咙干得厉害,想愤怒地说什么,但最终什么都说不出来。

王志又看了朱亮祖一眼,策马上前:“常葳,你真的要自寻死路?你这么年轻,前途无量,何必如此?”

常葳保持抱拳的姿势,高声道:“请六安侯赐教!”

王志深深叹了一口气,看向带来的军士。

军士们有的神色焦急,有的视线躲闪。他们心中动摇,但都不敢违背命令。

常葳抱拳道:“六安侯!你和永嘉侯杀了我,以你们对大明的功劳,所受责罚与不杀我一样,顶多就是自己身死,家人流放,家族未来还有起复的可能。他们若出手,少说都是株连九族。他们都是跟着你出生入死的兵,你忍心让他们在一无所知中背上株连九族的罪责吗!”

常葳声音再次提高:“请六安侯赐教!难道六安侯还惧怕我一个女流晚辈?!”

有军士不由自主勒紧缰绳,所骑马匹躁动不安地来回踱步。

王志心中骂道,这丫头嘴皮子倒是利落。

但他心中又不由对常葳生出了敬意。

王志不是一个本性卑劣的人,只是好享受了一些。他分得出好坏对错,也分得清谁值得敬佩谁值得唾弃。

他拎着长矛,正准备答应常葳。朱亮祖策马绕过王志上前,沉声道:“我和你打。”

常葳道:“父亲遗憾道,论武艺,他曾不如永嘉侯。而后他武艺精湛,又没机会与永嘉侯切磋。这次末将抢在父亲之前了。请!”

朱亮祖手中长刀梦猛烈颤抖了一下,但仍旧朝着常葳挥了过来。

常葳双手握住大刀,从侧面将朱亮祖长刀弹开,然后顺着刀杆向朱亮祖劈去。

朱亮祖长刀横旋,用刀杆架住了常葳的大刀,并反手持在长刀刀杆上方,用刀杆末尾刺向常葳。

常葳身体往一旁倾倒,避开刀杆,大刀还鞘,与朱亮祖拉开距离,弯弓搭箭,射向朱亮祖。

朱亮祖将长刀像长棍一样一旋,挡开弓箭,将长刀斜插在马鞍上,也拿出弓箭,嗖嗖两箭射向常葳。

王志和众多军士退后,在中间留出了一大片空地,即能阻挡常葳逃离,又给两人足够的斗将空间。

常葳和朱亮祖在这片空地中来回兜圈子,顷刻间,两人都已经向对方射了十多箭,双方身上都有擦伤。

与仍旧勤于练武,虽然作威作福,但在军务上也并不疏忽的朱亮祖相比,王志沉湎酒色,身子骨被掏空了不少。

射箭需要手稳。他长久没有拉起弓箭,恐怕很难射准。

何况朱亮祖力大无穷,常葳手持大刀居然能抵挡住朱亮祖的长刀,可见常葳的力气继承了常遇春,十分可怕。王志担心自己与常葳架招的时候,被常葳击退可就丢脸了。

谁都知道,女子力气不如男子。即使皇帝麾下有两员较为出名的女将,但若只论单打独斗,朱亮祖有足够的底气轻视她们。

但常葳居然能与他长短兵相接打得有来有回,他的力气与壮年时并未衰退,常葳的力气有些过分惊人了。

朱亮祖想起曾经在南京的时候与常遇春喝酒,好奇常遇春为何让女儿继承“屯田”的旗号,明明常遇春有两个岁数相差不离的儿子。

世人皆知,应当让儿子继承家业才是。

常遇春当时说,女儿更像他,儿子有自己的路。

他还以为常遇春所说的是女儿心软,更擅长屯田。或许他错了,常遇春所说的像,是全方位的像,包括常遇春那天赋异禀的武力值。

朱亮祖不由更为认真,甚至打出了几分热血澎湃的感觉。

大明虽有大战,却都让朱国瑞家的小子们捡了便宜。他已经很久没有酣畅淋漓的战斗过。此刻他终于找回了曾经跟随皇上征战天下的感觉。

常葳表面上沉着冷静,心里已经确定自己会输。

她对身上武力一向自傲,曾以为就算自己有不认路等缺点,但仅凭这一身武艺,也能跻身大明名将之列。

校长当时笑着摇头,说她这不是自信,是自负。

“你武将天赋惊人。但如你这样天赋的武将,皇上麾下太多。不说国公,就是随意一个侯爵,在全盛时刻武力都不输你。”

“改朝换代之际,正是群雄并起之时。后来者要比上你父亲那一代的璀璨,还差得远。”

常葳当时虽然接受了训斥,但心中仍旧不以为意。

虽然父亲厉害,但说和父亲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她可不信。

比如她嘴上说“我父亲曾经不如永嘉侯”,但对永嘉侯朱亮祖传言的武力值,也不是特别相信,以为事有夸大,或者有客观原因。

毕竟常葳是“将二代”,“将二代”和“将一代”切磋的机会太少。就算有机会,“将一代”要么老了,要么会让着晚辈。

此刻生死搏杀,常葳终于明白,上一代的“璀璨”。

她不由眼眶发红,忍不住咆哮:“永嘉侯!你有这等本事,轻松可光宗耀祖、惠及子孙。为何被蝇头小利所惑,走上绝路?以皇上的英明神武,即便两广天高地远,也绝对能得知真相,你逃不掉的!”

朱亮祖没有回答,只是刚生出的澎湃热血又渐渐冷却。

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他还能回答什么?

道同蹲在地窖中数着时间,在数到与常葳约定的时间后,爬出地窖看向远方。

常葳没有回来,山上也没有燃起烟雾。

这是常葳告诉他的最危险的“传讯信号”。

常葳出发时,带着能发出红色烟雾和白色烟雾的传讯爆竹。若是前路危险,她会燃起红色烟雾,道同将回到地窖继续躲避;若是前路安全,她会燃起白色烟雾,道同朝着她靠近,节省逃跑的时间。

如果时间到了,常葳却没有燃起烟雾,那就是事态危险到她无法传讯的程度——常葳陷入了埋伏。

道同抹了一把眼泪,从地窖中迁出一头小毛驴。

这是常葳在路上村庄用野物换来的毛驴。除了毛驴之外,常葳离开前还把短火铳和一把短刀留给了道同。

常葳手中的短火铳是最先进的燧发枪,虽然道同没有接受过训练,但只发出子弹,稍稍讲解一下,道同就会使用。

短火铳和短刀可以用来吓唬边界上的普通匪徒,若见到驻扎在安南的明军,也能作为身份证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