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她们不懂我们去做(二更合一霸王票加更...)

她们不懂我们去做(二更合一霸王票加更...)(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和宁即哈拉和林, 位于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南麓,土壤肥沃, 灌溉条件好, 森林资源很丰富。蒙古帝国的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汗在此建都。

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汗, 阿里不哥在哈利和林自立为汗,两者激烈争斗,最终忽必烈获胜。因此忽必烈建都大都(北京)后, 立开平为上都, 哈利和林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哈利和林成为岭北行省的首府所在地,之后改名为和宁路。

在原本历史中,北元会退守和宁城。之后鞑靼部接连遭遇内乱, 再加上失去了中原的物资支持, 又不在中原和西域的商路上, 和宁城很快衰落。

再加上鞑靼部逐渐退回部落游牧制度, 不再有建立城池定居的需求, 和宁城逐渐被废弃。

清朝乾隆年间, 在与喀尔喀部蒙古互市的地方修筑库伦城,设置库伦办事大臣。库伦逐渐成为喀尔喀部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终清一朝, 和宁城一直被废弃。到了现代, 库伦城成为了外蒙古的首都。

在这个时空中,因朱文正早早冒充蒙古贵族覆灭了残元朝廷,将残元打回了蒙古鞑靼部,鞑靼部继续北退, 和宁城也被大明占领。

不过和宁城离北直隶太远,所以大明并未修缮城池, 迁徙百姓,只将其作为军士要塞之一。

有了铁路和火车之后,朱标十分大手笔,第一条铁路就要连接和宁城。

和宁城处于蒙古高原中心,蒙古高原上的铁路,可以经由和宁城发散到蒙古高原四面八方。再加上和宁城在蒙古诸部落此刻心中的特殊地位,以和宁城为蒙古高原铁路枢纽非常合适。

和宁城在这个时空中,大概会一直持续它的辉煌。

修建铁路虽然麻烦,但比起封建朝代修弛道还是容易许多。

安南行省和高丽行省都开始产粮,从东大陆带回来的新作物对大明传统粮食作物进行了补充,以往传统粮食会欠收的贫瘠土壤中也有了高产的粮食作物。再加上刚整治了吏治,大明的粮仓现在被撑得满满当当。

朱标看着户部的统计,忍不住和户部尚书一起抹眼泪。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富裕的账本。”朱标的语气是道不尽的辛酸。

终于,终于这次不需要他四处筹钱了!

户部尚书哽咽不止:“太子殿下辛苦了,大明的日子开始好过了,终于开始好过了!不用太子殿下亲自去经商养了!呜呜呜。”

堂堂大明帝国,居然要靠着储君去经商养国,成何体统!

听了户部尚书的哽咽,户部其他官员也忍不住抹眼泪。

皇上,你听到了吗?让太子殿下经商养你和大明,是耻辱,耻辱!

这倒也不至于是耻辱,他以后也会继续经商。

太子是职业,经商是爱好。如果没看到私人账本里小钱钱不断涌进来,朱标就没有动力去处理一大摊乱糟糟的政务。

总之,大明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朱标大手一挥,征集灾民修铁路,以工代赈。

大明国土广袤,国土大部分地方丰收,但总有地方受灾。

朝廷直接发粮食,让灾民处于饿不死的地步虽然更省事,但既然大明有钱有粮,又需要建造大工程,朱标就慷慨一些。

百姓沉重的徭役没了,灾民每日不仅能吃饱还能攒下工钱寄给家乡的亲人,一举多得。

只是大明的钱袋子和粮袋子又迅速干瘪,让户部官员忍不住又大哭了一场。

朱元璋十分头疼:“能不能让户部的人别哭了?钱赚来就是用来花的,粮食收来就是用来吃的。咱们又没有寅吃卯粮,他们哭个什么劲!”

朱标安慰朱元璋:“没事,等改完地方行政机构,就该更改朝中六部了。到时候户部官员就不会哭了。”

户部要承担的责任太重,朱标会将其拆成税务、统计等部门,让整个大明的机构更加完整和垂直。

到了那个时候,没有了户部,户部官员自然就不会哭了。

朱元璋默默地看了朱标好一会儿,然后把朱标只戴了一根木簪子的头发揉乱:“你这叫安慰爹?越来越敷衍!”

朱标捂着脑袋道:“冤枉!我很认真。”

朱元璋使劲揉搓朱标的头发,把可怜的朱标的脑袋揉成了乱鸡窝,然后扬长而去。

朱标不舒坦。朱标在小本本上又给臭爹记了一笔。

爹,你等着,今日你做的恶,一定会结出让你懊悔的果实!

朱标深呼吸,将这个仇暂时锁在小本本里。

开发岭北行省非常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不能任性。

灾民们去修铁路的时候,原本以为自己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

留在当地也不过是饿死,赈灾的粮食不可能到得了所有人手中。跟着官兵走,至少路上还有粮吃。

即便大明在地方上推行了几年的教育,但接受教育的百姓比例仍旧很低很低。

即使报纸宣传的力度比起以往封建王朝很大,但能听人读到报纸的人只是城里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对此一无所知。

对他们而言,大元也好,大明也要,都是高贵的官大人。而他们,不是人,只是地里忙碌的牲畜。

在遭灾的时候,他们比牲畜更低贱。

大明刚建立,还有匪乱盘踞在深山中。百姓间,也有人做着“朱元璋能当皇帝,我也能”的梦,试图煽动灾民。

只是大明的粮给的太足,他们的煽动一时半会儿没起作用。

他们已经决定好了,等到了修那个什么路的时候,灾民们一定会和修黄河的人一样凄惨。到时候,他们的机会就来了。

他们怀揣着这样的希望,混进了灾民中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来到了中原面向草原的门户,北京城。

“好了好了,来报籍贯领粮领衣服!会写字会说官话的人优先!”

“别挤!都有份!不听话的赶回去!”

“这里可是北直隶,北京城,财神太子管的!没听过豪商陈家?没听过财神朱标?不会缺你们这口吃的!”……

北直隶的官吏们听到灾民对太子的质疑,有些生气,说话语气逐渐不好。

帮忙不要钱不要粮维持秩序的北京百姓,连忙安慰灾民,让灾民们别乱说话。

“其他当官的大人俺不敢说,咱们北直隶的知省决定管你们了,只要你们肯干活,绝对饿不死!”

“听我的口音,我祖籍和你是老乡,听我的话没错!老实点,说不定能当个工头,不仅饿不死,还能攒钱寄给家里!”

“咱们北直隶的知省可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都亲自来帮你们,难道你们还能想到能比太子殿下更让你们活的人?”

听到这番话,对皇权有天然敬畏的灾民立刻安静下来,想要兴风作浪的人也只能跟着安静下来。

这时候他们如果掀起什么骚乱,可能立刻就会被人砍了,根本不可能把灾民转化成他们的力量。

朱标让人一一登记了灾民籍贯姓名,并让同乡同村互相印证后,很快就把那几个浑水摸鱼的人摸了出来。

这些浑水摸鱼的人,身后大多都站着依托于村庄而生的非法宗教,然后他们会统一以白莲教的名义行事。

毕竟白莲教无所不包容,只爱造反。从宋时起,只要是依托宗教造反的人,都叫自己为白莲教。

朱标本以为能抓到几条大鱼,结果顺藤摸瓜摸下去,这些人中最厉害的也就是个村霸,手里就只有十几把从元末乱世藏起来的铁刀,就想当皇帝。

不过朱标想起现代社会那些村里自立为皇帝的人,还有在网络上登基的人,嗯……要尊重人的多样性。

只是这些人总能蛊惑一些愚昧的百姓,造成悲哀的死伤。如果放任不管,还会变成大祸。朱标难得冷血了一次,在这些人还没造成大危害时,就全部判处斩。

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适应这个社会和这个身份了。

“每日三省吾身。”朱标靠在椅背上,半开玩笑道,“不能偷懒啊。”

蒙古高原冬季有冰雪,工程期很短,现在可没有时间让朱标伤春悲秋。

春夏秋要用来修建铁路,不是用来伤悲的。

朱标做事向来喜欢让百姓有知情权。将人抓出来砍脑袋的时候,他也花了许多时间让人深入灾民中,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那群人就是想用你们的脑袋换他们的富贵。但不想想,乱世好不容易才结束,大明又这么强,谁会跟着他们去造反?造反后,富贵是他们的,丢命由你们来。你们可要把眼睛擦亮了。”

在朱标的建议下,朱元璋虽然对大明进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但没有禁止百姓流动。北京城越发繁荣,还建立了许多工坊,有许多外地人来北京“打工”,其中不乏灾民同乡。

这些同乡被朱标雇佣起来,经过短暂的培训,为大明安抚灾民,充当官府向灾民传达信息的喉舌。

人在异地他乡,总是忍不住会更信任同乡。何况向来不把他们当人的官大人居然会送给他们新衣服,雇佣他们的同乡把官府的事仔细告诉他们。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他们不知所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