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又来碰瓷标儿喊冤(二更合一一百三十三万营...)

又来碰瓷标儿喊冤(二更合一一百三十三万营...)(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解纶虽然名声不显, 但他有个名气很大的弟弟,就是高智商低情商,被朱元璋朱棣父子俩给了无数机会磨炼, 最后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雪里埋”解缙。

顺带一提, 解缙如今才三岁,未来也会成为欧阳衡的弟子。

解缙中进士的时候, 他的兄长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一同中进士。一门三进士,是大明一则佳话。

比起解缙波澜壮阔的一生,解纶当官后不久就因为性格刚直与权贵不和, 辞官归家, 不再起用,之后泯然众人。

不过他短短的官宦生涯,得到过朱元璋“笃实”的评价。

能在笃实的洪武帝口中得到“笃实”的评价, 解纶行为处事肯定笃实到认死理的程度了, 在官场自然举步维艰。

不过解纶懂进退, 又对权势不看重, 能得善终, 这一点比他弟弟聪明许多。欧阳衡看重解纶的淡泊, 才选中了今年才十四岁的解纶作为女婿,继承自己的衣钵。

在疼爱晚辈的师长看来, 出人头地是次要的, 保住身家性命才最重要。

但解纶看到了朱标送给老师欧阳衡的字后,恐怕未来会得到极大改变,说不准会步解缙后尘。

当然,他们哥俩也可能都能活下去。

欧阳衡不知道解缙在原本历史中的遭遇。现在他只是看着解纶亮晶晶的眼睛, 又欣喜又担忧。

他知道自己这准女婿天赋不低,但原本对权势没有太大追求, 不醉心官宦仕途,所以迟迟未去考科举。

现在解纶眼中居然燃起了对官场的好奇和热情,未来恐怕成就不会低。但这也代表,解纶未来的危险也会很大。

欧阳衡希望解纶能去朱标身边接受教导。朱标教导了几乎所有勋贵子弟,就算将来朱标功高盖主,在太子继位后被清除,这个涵盖了几乎所有朝堂勋贵的师门,也可能会保护解纶安然退隐吧。

欧阳衡虽然没在元朝做过官,但作为名门世家,他当然知道在朝堂中,师门是最大的党系,有时候比地域维系的党系更加牢固。

“山东知省还算有点眼力,没有辜负标儿你写的那句诗。”李善长看着山东知省的回信,用拐杖轻轻敲了两下地面,道,“欧阳修的后人,没给他祖先抹黑。”

对于欧阳修等宋朝文人,他心情蛮复杂。

很多人第一次熟悉的文人,就是北宋语文背诵天团。因为熟悉,所以对其好感度不低。

但朱标成为古人之后,被迫把前朝书籍都翻了个遍。书读得越多,对宋朝官吏的好感度不断下降。

比如北宋修史的时候,没有像其他朝代一样客观。

就算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是私史,私人感情痕迹较重;后世修史也因为客观情况或者皇帝要求,选择史料的时候可能会对前代有抹黑。但他们至少都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史书”是“纪实体”。

以司马光为首的北宋史学家,却认为修史是“劝诫君王”的手段,必须要进行“忠奸顺逆”的主观评价和删改。

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汉武帝《轮台诏》说成“罪己诏”,塑造一个幡然悔悟的汉武帝形象,以劝说皇帝对西夏、辽国等忍让,不要打仗。

实际上读一遍《轮台诏》,就知道它只是汉武帝对之前政务的总结,功劳和失误都有说,然后表示仗打完了,该休养生息了,与“罪己”相差甚远。

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也和司马光的“以古讽今”的思想一样,唐朝皇帝的本纪从《旧唐书》的三十万字删到了九万字,有许多悲壮事迹的将领的列传更是一笔带过,删得索然无味。

而且欧阳修等人执着于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再加上从唐朝到北宋时间较久,又遭遇战乱,史料缺乏,所以采用了大量笔记、小说,让《新唐书》错误繁多。

连后人都哀叹,“拾取小说私记,则皆附著无弃”。

不过欧阳修等人修史虽然不客观,但在那个时代,他们的选择也不能说错,只是不符合后世人的理念而已。朱标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喜归不喜,倒也没资格评价什么。

现在他爹让他主持修《元史》,他把《元史》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修就好。

用《元史》劝诫他爹没必要,自己劝诫自己更没必要。还是修得尽可能客观一点,好留给后世人考古研究。

李善长见朱标神色复杂,迟疑道:“标儿,你是不是不喜欢欧阳修?”

朱标摇头:“不是不喜欢,只是……”

只是欧阳修和司马光这群人代表着古旧正统文人,和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不过他们的思想在实政上拖后腿,但在个人品德上还是值得敬佩。在官场这泥沼中,他们已经超过了至少九成的人。

所以欧阳修的后人能被他一幅字打醒,不与士绅豪强同流合污,也不为怪了。

朱标转移话题:“陛下想让我主持修《元史》,我想起了欧阳修主修了《新唐书》,有些感慨罢了。”

李善长脸一黑:“修史?!为什么主公要让你去修史?你应该留在北京!”

朱标立刻安抚:“我的官职不变,只是多了挂一个《元史》主修的官职而已。”

李善长仍旧满脸不悦。他用拐杖狠狠砸了几下地面,道:“修史让翰林院的人来就行。宋濂他们难道不会修?陛下何必给你增加无谓的负担!不行,我要给陛下上折子!”

朱标拉住李善长,道:“修史是把握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我只是定下标准,然后审核成稿,又不是自己编纂书写史书,哪可能累着?政务之余看一下元史的初稿,算是放松了。”

李善长无奈:“既然标儿你说是放松,那便罢了。但你可千万不要累坏自己。”

朱标曲起胳膊握拳:“放心,我每日都睡眠充足,保证四个时辰的睡眠,绝不动摇!”

李善长想着朱元璋平时只睡两个时辰,点了点头,道:“你中午还可以再休息一刻钟养养神,千万别累着。”

古代文人将白日睡觉作为懒惰的象征,所以他们并不提倡午睡。

但李善长在朱标这里就完全不管什么传统,朱标说想休息,睡上一整日都没关系。

朱标接受了李善长的好意,道:“好,我一定照做。”

李善长满意地捋了捋白胡须,道:“标儿,你选好修史的人了吗?”

朱标道:“宋先生他们都想加入。除了他们之外,我想让王亮也加入。”

王亮现在还赖在劳动改造营当老师。

他写的《大元丞相脱脱传》在报纸上刊登后,时人无不为丞相脱脱垂泪,咒骂大元的亡国之君。

观者评价,当脱脱死的时候,大元就已经死了。之后那么多年,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因这篇文章,王亮的名声比他在大元做官时还响亮。

李善长和王亮交谈过,知道这个人很有才华:“他连劳动改造营都不肯出,会去修史?”

“他是元朝旧臣,修《元史》他肯定愿意。”朱标长叹一口气,“终于可以把他送到南京去了。”

李善长失笑:“怎么,你不是差点骂死他,难道还怕他?”

朱标抱怨:“我真的没有差点骂死他……唉,他总是三天两头来找我吵架,说要扳回一城。我不应战他生气,我应战他也被我气,唐大夫已经抱怨过我很多次,说下次再把他气晕就不救了。”

李善长大笑:“刘伯温羡煞标儿!”

刘伯温先生现在发现自己骂不死人,动不动就要给别人扣满门抄斩的大帽子,比自己背负骂死人之名可怕多了。

朱标担心,后世刘伯温不再成为著名贤臣,而是成为著名佞臣。

王亮果然被修《元史》诱惑到南京去了,朱标松了口气。

同样站在岸上送别好友王亮,正抹着眼泪的赵老先生差点憋不住笑出来。

朱知省,送别呢,你们严肃点!看看气氛!

“赵老先生,你真不去南京?”朱标送别之后,再次问道,“以赵老先生的学识,修个《元史》绰绰有余。”

赵老先生笑道:“教书不比修史有趣得多。现在不用每日担心王公被你骂死,我更轻松了。”

朱标脸涨得通红:“我没有骂……辩论、辩论算什么骂,何况是王老先生自己来找我辩论!”

赵老先生笑得更大声。其他人也笑出了声。现场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这个时代没有鲁大爷的经典,每个时代都会有鲁大爷经典。

王亮都已经到了南京,与新的同僚们骂成一片时,山东知省还没和豪强士绅的代表商谈完毕。

朱标有点烦了。

他写信询问,才知道山东这群人请出了一个硬茬子,让欧阳衡难以招架。

不过欧阳衡还是顶住了,这群人不松口,他就用拖字诀一直耗着,现在对方终于有和解的迹象。

“山东曲阜啊。”朱标手中来自山东的信件不仅有欧阳衡送来的信,还有常葳送来的信。

常葳在江浙强硬推行井田制之后,就来到了山东。

山东已经推行过一次井田制,但因为倭寇横行和士绅顽固,现在有反复的迹象。

常遇春本来想亲自提刀杀到山东,但常葳以自己离得近,爹继续镇守西北,为甘宁等元朝残存势力较为顽固的地方分田为由,接过了常遇春的任务。

常葳信中所写的内容,也和山东曲阜有关。

这个孔家已经被历代统治者惯坏了,将曲阜当做国中国,完全把推行井田制的事不放在眼里。

哪怕“井田制”这个概念就是他们儒家的核心经济概念。

常葳探查了一番之后,气得想动刀子。但孔家特殊,她在信中请求朱标教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